剑门山下民族团结进步小故事

发布日期:2022-08-12    浏览量:次    来源:剑阁县委统战部   
【 字体: 分享到:

李特(?―303年),字玄休,巴族,巴西宕渠(今四川营山)人,东羌猎将李慕之子,十六国时期成汉政权建立者李雄之父,亦是成汉政权的奠基人。

李特性格雄武沉毅,与兄弟李庠、李流率流民徙居巴蜀。301年因益州刺史罗尚的压迫起义,罗尚率兵三万偷袭义军绵竹大营,被李特将计就计杀的大败。攻克广汉后,与民约法三章,获得民心。罗尚表面上派使者向李特求和,暗地里勾结当地豪强势力,围攻李特。李特在奋勇抵抗之后,战败牺牲,其弟李流继统余众。其子李雄称帝后,追谥李特为景皇帝,庙号始祖。

元康六年(296年),氐人 齐万年造反,关西一带兵祸扰乱,再加连年大荒, 略阳、天水等六郡的百姓流亡、迁移,寻找粮谷进入 汉川的有几万家,其中便有李特兄弟。路上处处见到有病和穷苦的人,李特兄弟经常救助赈济、保护这些人,从此得到众人之心。

流亡的百姓到汉中后,上书请求在巴、蜀寄食,朝廷议政时不允许,派侍御史 李宓持节前往慰劳,同时监督他们,不让他们进入剑阁。李宓到达汉中,接受流民的贿赂,上表说:“流民有十万多人,不是汉中一个郡所能够救济,如果东往荆州,水流湍急危险,而且没有船只。蜀地有粮食储备,百姓丰足富裕,可以让流民前往那里解决吃饭问题。”朝廷听从李宓的意见。从此,流民散布于梁州、益州,不能禁止。

李特到剑阁时,观看当地险峻的地势,不由得长叹说:“刘禅拥有这样的地方,竟然还投降别人,难道不是才能平庸、低下的人吗?”同李特一起逃荒的阎式、 赵肃、李远、任回等人都很惊叹,认为李特很不是一般。

姜维(202年-264年),字伯约,天水冀县(今甘肃甘谷东南)人。三国时蜀汉名将,官至大将军。少年时和母亲住在一起,喜欢儒家大师郑玄的学说。因为父亲姜冏战死,姜维被郡里任命为中郎。

诸葛亮北伐时,姜维被怀疑有异心,姜维不得已投降蜀汉,被诸葛亮重用。诸葛亮去世后姜维在蜀汉开始崭露头角,费祎死后姜维开始独掌军权,继续率领蜀汉军队北伐曹魏,与曹魏名将邓艾、陈泰郭淮等多次交手,姜维北伐总计大胜两次;小胜三次;相距不克四次;大败一次,小败一次。后因蜀中大臣也多反对姜维北伐,而宦官黄皓弄权,姜维杀之不成,只得在沓中屯田避祸,后司马昭五道伐蜀,姜维据守剑阁,阻挡住钟会大军,却被邓艾从阴平偷袭成都,刘禅投降。后姜维希望凭自己的力量复兴蜀汉,假意投降魏将钟会,打算利用钟会反叛曹魏以实现恢复汉室的愿望,但最终钟会反叛失败,姜维与钟会一同被魏军所杀。

公元263年,蜀汉终焉之时迫近。司马昭为了获取政治资本而图谋灭蜀,在钟会的声援下,司马昭决意伐蜀。他命钟会、邓艾、诸葛绪兵分三路进攻蜀汉,其中以主战派钟会为主力部队,统帅士卒10余万人,直取汉中。

刘禅听信黄皓的话,没有及时增强诸如关城、阳安关、江由戍等地的防备力量,加之姜维放弃“错守诸围”的防御战术,并且姜维本人又远在沓中,导致汉中大部分地方迅速被钟会占领,前线屯粮重地、关城也被攻陷。姜维本想采用口袋战术打防守反击,以关城为袋底,外围的汉城、乐城进行敌后骚扰,等到钟会军粮草不济时,通过内外夹击的方式歼灭钟会军。但是关城的失守意味着姜维的汉中防御战术已然失败,汉中无以为守,于是姜维同前来支援的廖化、张翼等将前往剑阁据守,剑阁也就是剑门关所在的地方。

对于蜀汉来说,汉中是第一道防线,剑阁、阆中一线可以视为第二道防线。通过汉中进入巴蜀有三条主要道路,金牛道、米仓道和洋巴道,洋巴道就是荔枝道的前身。在三国时,这三条道路都很难走,米仓道直抵巴中,洋巴道直抵江州,而金牛道可以直达蜀汉都城、成都。蜀中道路粮运困难,对于钟会来说,持久战是他所不愿意面对的,所以为了快速结束战斗,他必须经由金牛道直取成都,同时金牛道是当时入蜀主干道,也是相对最适合大军团行军的路线。

剑门关是金牛道上一个重要的隘口,在这个位置上,要么经由剑门关继续前行,要么向西行进。剑阁的西侧靠近龙门山地震断裂带,这里山势险峻,不适合大规模行进,故而钟会只是派了田章率领小股部队去支援邓艾,大军依然留在剑阁。钟会想要灭蜀,就必须啃掉剑门关这个硬骨头。事实证明,剑门关确实险固,姜维在这里坚守,硬是让钟会的10万大军无可奈何,甚至萌生了撤军的想法。

剑门关位于金牛道的必经之路上,无法绕行,加上其易守难攻的特性,使得剑门关异常险固。钟会没有攻破这里也很正常,实际上在冷兵器时代,后世也没有人能通过正面进攻实现破关的,都是在防守方内部瓦解后才得以通过。剑门关固然险固,姜维可以在这里挡得住钟会的10余万大军,但是却挡不住蜀汉覆灭的趋势。

在汉族村里一位哈尼族人平凡且幸福的生活

7月7日一早,天刚亮,鱼肚白的天空,薄雾冥冥,武连镇枣垭村猕猴桃产业园里一个忙碌的身影正熟练地干着活,“除草、修剪、套袋……”,猕猴桃产业园里的各种活在她的手中仿佛变得很轻松。

1998年,一位云南哈尼族女子嫁到了剑阁县武连镇枣垭村。20多年来,她乐观坚强,团结相邻,从各种不适到积极融入当地的生活,依靠勤劳的双手和丈夫支撑起一个普普通通的家庭……她,就是张凤梅。

初来乍到,一切都很艰难

张凤梅出生于距离枣垭村近1500公里的云南省普洱市,因从小家庭困难,她从小就是独立而坚强的人。

1998年,通过熟人介绍,她认识了枣垭村帖明杰,随后与其相恋。后来,张凤梅不顾家里人的反对,义无反顾跟着帖明杰来到了枣垭村。

“虽然我已经做好了准备,但是刚来的时候,现实的生活却给了我狠狠的一棒,语言不通、生活饮食不习惯、因民族不同村里人也很少与我们来往等等生活问题无时无刻都不在困扰着我。”此时的张凤梅一片茫然。

“丈夫家里也没有什么收入来源全靠种地和做点零工,有时要走一两个小时到很远的地方,为了节约点钱,饭经常也是随便对付点。”收入上的问题也困扰着张凤梅。

只要不懒惰,生活肯定会越来越好

贫穷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安于贫穷。劳动创造美好生活,只要不懒惰,生活肯定会越来越好。

“为了生活过的好一点,经常起早贪黑,早上起来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做猪食,然后做饭,打扫收拾屋子,去坡上干农活,有时候去做零工,一天的时间满满的,虽然辛苦,但也是乐在其中。”

“枣垭村的人都很淳朴善良。为了尽快融入当地生活,我积极地学习当地方言,与邻居打好关系,在村干部的帮助下,我很快的与村里人打成了一片,大家慢慢的也不再因为我是少数民族人而不跟我交往,也都还经常帮助我。”

也许正是哈尼族不服输、不愿输的精神支撑着张凤梅不断前行,即使再困难她也不退缩。

好日子如约而至,感谢共产党

在党和政府的引领帮扶下,无数人们不断朝着新生活、新目标迈进。

“现在国家政策好,对我们少数民族帮助也多,镇村干部对我们的帮助很大,村里人也很照顾我们,生活比以前好多了。”

自从民族项目资金60万落地,镇村干部主动了解少数民族家庭和贫困家庭情况,帮助解决许多家庭工作上的困难,不少人因此有了致富门道。

“感谢政府对我们的帮助,2021年开始,我就再也不用担心没有工作可以做,也不用跑很远的地方,就在家附近的猕猴桃园和柑橘园工作,每月1200元左右还能照顾到家里,自己的儿子也在读大学了,生活过的越来越好了。 ”

事实上,在武连镇,镇村干部和群众正心手相连战贫困克难关,少数民族媳妇的励志故事并未完结,她们依靠勤劳的双手,共谋致富路,下一站,必将是幸福和快乐的新生活。

北川羌族姑娘—义不容辞返回“剑门老家”

时间回到正月初一晚上的八点十分,此时,辛苦忙碌一年没有回过老家的王雪萍,正在北川老家与长辈家人团聚叙说一年的成长与收获。突然手机响了,打开一看是镇上的疫情防控紧急通知,要求立即返回工作岗位开展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的防控工作。在北川经历过2008年汶川大地震并且幸存下来的她,没有过多思考,她深知报恩的机会来了,更明白自己作为一名入党积极分子此时此刻肩上的责任和使命,父母家人纷纷全力支持,连夜收拾行李,母亲的殷殷嘱托和父亲的深切鼓励,都使她奔赴抗疫工作“第一线”的心更加坚定。

回到镇上之后,从小体质不是很好的她依然喊出“我是青年,我担当”,主动请缨加入镇防疫指挥办并担任防控工作信息收集、整理等日常工作。由于地处剑门关景区、幅员面积广、流动人口大,全镇工作量极大,这是一个巨大的考验,但是她依然没有退缩,坚持按照镇指挥部压实压紧“最后几米”防控责任要求,每天认真细致同各排查组长审核相关报表,确保数据上报及时准确,并及时发布相关信息,受到了各级领导一致好评和赞扬。

记忆犹新的是,1月31日紧急接到县防疫指挥部的通知,让马上核实一批大数据,确定人员是否在剑门关境内以及现在的健康状况。虽然第一次做大数据核实,没有丰富的经验,但她拿出了“初生牛犊不怕虎”的气势,立即展开工作,马上联系各村及排查组,共同核实汇总情况,按要求按质量晚上11点前上传县指挥部。这样熬夜加班到深夜已然成为常态,即使刚做完手术后不久又体质不好的她,也从未有过抱怨,父母打电话问起也都是报喜不报忧。疫情阻击战面前,信息数据也显得格外重要,这数据的背后也都来源于办公室工作人员的任劳任怨和一丝不苟。

她曾与同事说道:我能在北川从2008年汶川大地震幸存下来,曾经受到了许多社会各界的帮助,自己现在又是一名入党积极分子,我就该冲在最前面尽自己的微薄之力,做一个勇敢有担当的羌族姑娘。

格桑花—在芝兰校园幸福绽放

李坤霞,今年29岁,中共党员,本科学历,是一名来自甘肃舟曲的藏族幼儿教师。

李坤霞2019年9月考入剑门关实验学校附属幼儿园,如今已经过去3学年6学期。三年来,她作为主教老师,与搭班老师一起,陪伴58个孩子从小班到大班毕业。三年的幼教经历,让李坤霞从慌乱迷茫到从容不迫,让这支原本孤独的格桑花逐渐融入了满园的剑门兰,和她们一起卓然成长,幸福的开放。三年来,李坤霞业务水平突飞猛进,还收获了爱情,在剑阁组建了小家庭。她渐渐地爱上了幼师这个职业、爱上了剑阁的山山水水,爱上了剑门兰一样卓然成长的同事和孩子们。

“最近工作、生活是不是习惯呢”“还需不需要添置小家电”“我家里还有腊肉腊肠你喜欢吃我就给你拿上些”“感冒了?有没有去医院?你看你穿这么少,一定要多穿点”......三年前,李坤霞进入学校工作群,领导、同事得知她是外地还没有落实好住房问题,大家便动用自己的人际关系,用了不到一个小时的时间帮李坤霞解决了这件事情。正式上班第一天,校领导特意安排了一名有经验且热情的本地老师和她搭班。

因为初来没有教学经验所以特别害怕上课。在一次的公开课准备阶段,在试讲时因准备不充分又紧张导致教学目标没有完成,幼教部王琴主任听完课后让李坤霞放学去她办公室找她。等孩子们回家后,李坤霞忐忑的来到她的办公室,她以为等来的是批评,但是并没有。王琴首先让她说自己对这节活动的看法,又引导她修改本节活动中拖沓、繁杂的环节,将整体流程弄好后,让她上空心课,纠正上课时的肢体语言、动作,引导她怎样应对突发状况......整个过程,没有一句批评,全程温声细语。王琴知道李坤霞因为害怕上课心理压力大,有空就来班上亲自帮助她、引导她、慷慨相助,并经常为李坤霞做心理疏导,给了她极大的宽慰、信心,让李坤霞在新工作环境中有了安全感、归属感、幸福感。

如今,来自甘肃藏族的李坤霞对教学及工作越来越得心应手,也越来越有自己的想法。她已经带出了自己的第一届学生,担任班主任一职、兼任青少年活动中心主持班辅导教师,同时兼职负责学校附属幼儿园活动宣传任务。在校领导及同事的帮助下,李坤霞像一朵剑门兰一样正在卓然成长。


普安镇:托起藏族同胞子女的求学梦

清晨,东方天空出现瑰丽的朝霞,屋顶飘起缕缕炊烟,空气中弥漫着轻纱似的薄雾,又是一个绚丽多彩的早晨。杨东梅,一位藏族孩子的母亲,正在收拾孩子的书包,悬在她心里的那块石头终于落下,目送孩子离开家门的那一刻,她的脸上流露出一丝久违的幸福满足的神情。

杨东梅,一位来至四川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黑水县的精准扶贫户,来到普安镇后,一直在农贸市场附近从事果蔬摊位经营,一家人租房而居,早出晚归,夜以继日地辛勤劳动,只为给自己的两个儿子提供更好的成长环境,历经几载,家庭生活条件得到了较大改善。

但是就在几个月前,杨东梅和丈夫王军正因为长子王邵韩迟迟不能入学的事情而寝食难安。王邵韩在幼升小时,因户籍等原因不具备在普安镇的就读条件,导致了无法顺利入学。就在夫妻二人眼看开学在即,而自己却束手无策的时候,教场坝社区支部书记李全主动上门关心王军、杨冬梅夫妇。李全在得知夫妻二人正在为孩子读书的事犯愁后表示:“我们一定倾力而为,绝不能眼看着本该上学的孩子没有书读而无动于衷”。

本着对少数民族的关爱,李全立即找到普安镇相关部门进行汇报,并在第一时间向县民宗局和教育局相关领导反映,经过多方沟通协调,终于在开学前夕妥善解决了王邵韩的入学问题。校方对王邵韩的入学表示热烈欢迎,并安排老师为其快速办理入学手续,待手续办理好后,李全向孩子父母普及了少数民族享受的教育优惠政策及学生安全教育知识,并悉心叮嘱他们有任何困难和问题可以随时联系社区,我们将尽全力给予任何帮助。

长子王邵韩的入学问题解决之后,杨东梅一家终于又能安心落意地在普安生活。杨东梅一家表示:“感谢镇社区干部对我们的帮助,儿子的就学问题已经成功解决,我们也能全身心地去工作了,现在每每看到自己的儿子在家中写着作业,一家人欢声笑语其乐融融的场景,我们感到十分幸福”。

习近平总书记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在普安镇,干部与人民群众心连心,就像石榴籽一样团结一致,共同克服阻碍人民群众幸福生活的种种难关。在党和政府的引领下,各族同胞正不断地朝着美好的新生活、新目标迈进。


主办单位: 剑阁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建设与维护:广元市电子政务外网运营中心

蜀ICP备06003751号-1 川公网安备 51082302000134号

联系电话:(0839)6666670传真:(0839)6600947 网站标识码:5108230052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

无障碍浏览